本書簡介 目次 推薦序 導讀 編輯團隊  
       本中心所執行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針對1956和1966年兩次的人口普查資料加以數位化,以補足現存戰後人口趨勢分析與數據公開資料的斷層。為顯示其社會應用的成果,特出版本地圖集,整合戰後(1945至2010年)歷次人口普查與統計資料,以繪製成人口統計地圖的呈現方式,顯示戰後60年來的人口結構變遷趨勢。本地圖集共規劃10項主題,包括:行政區、人口分布、族群、年齡、性別與婚姻、教育、勞動力、行業、職業與住宅等,每項主題有5至9個不等的項目,約總共66個項目,每個項目都以歷年人口地圖或統計圖表的視覺化呈現方式,提供各項目的戰後變遷歷程,實為非常珍貴的臺灣發展資料,歡迎各界來電或來信索取參考。

出版單位 :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出版時間 :
     2012年12月初版
ISBN :
     978-986-03-5765-3
頁數 :
     共305頁


戰後人口普查地圖集目錄

一、行政區
    1. 行政區
二、人口分布
    2. 人口分布 (點子圖)
    3. 人口密度
    4. 城市分布 (五萬人以上,分級圓(市區合併處理))
三、族群
    5. 祖籍福建之本省人比例 (分母為總人口)
    6. 祖籍廣東之本省人比例 (分母為總人口)
    7. 外省籍人口來源
    8. 外省籍人口比例
    9. 原住民比例
   10. 泰雅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1. 賽夏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2. 布農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3. 鄒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4. 排灣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5. 魯凱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6. 雅美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7. 阿美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18. 卑南族分布 (比例搭配分級圓)
四、年齡
   19. 人口金字塔 (全國)
   20. 幼年人口比例 (0-14歲人口/總人口)
   21. 青壯年人口比例 (15-64歲人口/總人口)
   22. 老年人口比例 (65歲以上人口/總人口)
   23. 依賴比 (0-14歲與65歲以上人口/15-64歲人口)
   24. 女性育齡比例 (15-49歲女性人口/女性人口)
五、性別與婚姻
   25. 性比例 (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26. 未婚人口性比例 (未婚男性人口/未婚女性人口*100)
   27. 已婚人口喪偶比例 (喪偶人口/(總人口-未婚人口))
   28. 已婚人口離異比例 (離異人口/(總人口-未婚人口))
六、教育
   29. 學齡兒童不在學比例
   30. 學齡男童不在學比例
   31. 學齡女童不在學比例
   32. 不識字率 (12歲以上不識字人口/12歲以上人口*100)
   33. 小學以下學歷比例 (小學、自修學歷人口/12歲以上人口*100)
   34. 初中職學歷比例 (初中職學歷人口/15歲以上人口*100)
   35. 高中職學歷比例 (高中職人口/18歲以上人口*100)
   36. 大專以上學歷比例 (大專以上學歷人口/20歲以上人口*100)
七、勞動力
   37. 勞動參與率 ((有業+尋找工作+失業人口)/12歲以上人口)
   38. 男性勞動參與率 ((有業+尋找工作+失業男性人口)/12歲以上男性人口)
   39. 女性勞動參與率 ((有業+尋找工作+失業女性人口)/12歲以上女性人口)
   40. 失業率 ((失業+尋找工作人口)/(有業+尋找工作+失業人口))
八、行業
   41. 農林漁牧業比例 (農林漁牧業就業者/有業者)
   42. 礦業分布 (礦業就業者/有業者)
   43. 製造業比例 (製造業就業者/有業者)
   44. 營造業比例 (營造業就業者/有業者)
   45. 水電燃氣業比例 (水電燃氣業就業者/有業者)
   46. 商業比例 (商業就業者/有業者)
   47. 運輸通訊業比例 (運輸通訊業就業者/有業者)
   48. 工商服務業比例 (工商服務業就業者/有業者)
   49. 一般服務業比例 (一般服務業就業者/有業者)
九、職業
   50. 專門技術人員比例 (專門技術人員/有業者)
   51. 行政主管比例 (行政主管/有業者)
   52. 監督佐理人員比例 (監督佐理人員/有業者)
   53. 買賣工作人員比例 (買賣工作人員/有業者)
   54. 服務工作人員比例 (服務工作人員/有業者)
   55. 農林漁牧工作者比例 (農林漁牧工作者/有業者)
   56. 勞工比例 (勞工/有業者)
十、住宅
   57. 住宅平均人口 (人口/住宅數)
   58. 住宅專用比例 (專用住宅數/住宅數)
   59. 住宅自有比例 (自有住宅數/住宅數)
   60. 終戰前營建之住宅比例 (民國34年以前營建之住宅數/住宅數)
   61. 五年內興建之住宅比例



 
 
       目前在政府機關、學術單位及圖書館,大多收藏了相當數量的社會經濟調查及人口統計資料,其中,人口普查資料是最詳細而具公信力的統計數據之一。但是,臺灣戰後舉行的頭兩次普查(分別在1956和1966年)僅有書面資料,無法進行數據的查詢和分析,難以比較研究臺灣戰後發展的完整歷程,讓學者專家十分苦惱。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特組成研究團隊,由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的陳玉華老師、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溫在弘老師,以及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的陳端容老師,共同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申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研究經費支持,針對1956和1966年兩次的人口普查資料加以數位化,以補足現存戰後人口趨勢分析與數據公開資料的斷層。

       事實上,人口及住宅普查是政府定期舉辦的基本國家基礎資料調查之一,其目的在於了解全國人口之質量、家庭結構、就學就業及住宅使用狀況,供為政府研訂施政計畫、規劃國家建設發展之主要參考。臺灣人口普查從日治時期開始實行,至今為止共13次。首次於1905年實行,之後於1915年再度實行,此後至1940年止,每5年實行一次,於日治時期共計7次。前2次稱為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後5次則稱國勢調查。戰後時期以10年一次,分別於1956、1966、1980、1990、2000、2010年實行,至目前共計6次。

       行政院主計處提供1980以後人口普查統計數據的電子檔格式,而1956和1966年的人口普查係以書面方式,保留於政府機關與學術單位圖書館,提供翻閱,而無法以電子檔格式進行數據查詢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完成後,在學術研究方面,本計畫所彙整的數位化與人口資料,均上傳到「數位典藏」平台,免費開放資料流通,讓「知識產出」成為「公共財」,提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料;在社會影響方面,則希望藉由戰後臺灣人口變遷的時空歷程資料,期能落實人口知識普及化的目標。

       而本研究完成1956和1966年的戰後普查數據資料之後,為顯示其社會應用的成果,特出版本地圖集,整合戰後(1945至2010年)歷次人口普查與統計資料,以繪製成人口統計地圖的呈現方式,顯示戰後60年來的人口結構變遷趨勢。本地圖集共規劃10項主題,包括:行政區、人口分布、族群、年齡、性別與婚姻、教育、勞動力、行業、職業與住宅等,每項主題有5至9個不等的項目,約總共66個項目,每個項目都以歷年人口地圖或統計圖表的視覺化呈現方式,提供各項目的戰後變遷歷程,實為非常珍貴的臺灣發展資料,歡迎各界參考,特為之序。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
張錦華教授
      





本書導讀部分下載(連結

 


主要人員:

1.
主持人  陳玉華
     服務系所: 國立臺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
     職稱:   副教授
     工作內容: 規劃建置戰後人口資料庫、規劃人口地圖集、整合工作團隊運作
2.
共同主持人 溫在弘
     服務系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暨研究所
     職稱:          助理教授
     工作內容: 建置戰後人口資料庫、規劃人口地圖集、帶領工作團隊運作

成員:

1.葉高華
    工作內容:地圖集編輯、圖說撰寫

2.黃清琦
    工作內容:地圖集製作、地圖繪製

3.陳清瑜
    工作內容:資料整理與建檔、建置人口資料庫

4.莊婉瑩
    工作內容:教案設計、教材製作與教學授課

5.林俞君
    工作內容 教案設計、教材製作與教學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