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人口學刊1985.07 出刊


本期目錄

全文下載


No keywords available.
中文摘要
此篇文章無中文摘要
Abstract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facts and theories of the much debated population transition and proposes that the transi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regularity” govern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nations during the past two hundred years. It is argued that since in almost all the cases the mortality decline has preceded the fertility decline but socioeconomic covariates of fertility have been found to be inconsistent, a supply dominant resolution with built-in dynamics of the renewal process should be adopted. Fertility decline is then related to a subjective increase in the supply of children, and alternatively, to the relative income of the young adults entering the labor market. Evidences affirm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rtality decline, shifting age composition, and fertility decline are provided.

全文下載


No keywords available.
中文摘要
此篇文章無中文摘要
Abstract
There are around 40,000 births in Taipei City each year. Of them, about 40% are of the first party. Of all deliveries, about 80% are born to mothers under 30 years old. There are about 20,000 marriages each year. Of all brides and grooms surveyed in the present study, 39.4% and 39.1% consider the ideal time to conceive being either as early as possible or within one year after the wedding. In actuality, 28.08%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already pregnant before the wedding. Excluding the interviewees who were married for over one year, 34.1% are currently pregnant, 6.98% have already given births, and 0.15% have become pregnant again after a birth. This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findings of the KAP conducted by the Center in 1980 which showed that 41.3% of the interviewees gave birth to their first child within one year after the wedding. The same survey of 1980 also finds that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hildren is 1.94 years, though women in general consider the ideal interval being 2.6 years.
How to encourage those who are to be married and the newlyweds to prolong the intervals between the wedding and the first child, and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hild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health educators.
The present study interviews 1,013 couples who registered their marriages in Oct. 1983. Needs, targets, and contents of education programs are identified. Better way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newlyweds are also indicate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findings, is to propose a model mos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in family planning of those who are to be married and who are just marri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 with better services and to further reduce the fertility of the young people.

全文下載


No keywords available.
中文摘要
在現代國家中,政府對於未來人口的預測,都比較重視。因為從人口預測的成果中,可以得到很多對政府施政有用的資料,諸如教育設施、交通建設、公共工程、老幼的照顧等等,如有較佳的未來人口資料,定會產生更佳的效果,而避免浪費。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香港政府在一九六一年、一九七一年和一九八一年人口普查後,和一九六六年和一九七六年人口抽樣調查後,都曾辦理人口預測,採用合成法,利用普查或抽樣調查所得資料作為基礎,再根據當時所有關於生育、死亡、和移民方面資料,來擬定生育、死亡、和移民這三項影響未來人口增長的假設,然後逐年推算五年後、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香港人口的總數和組成。
本文旨在討論香港人口預測過程中,如何利用所有資料來擬定生育、死亡和移民方面的假設,分析在預測過程中,各種技術方面的改進,並評估過去預測成果的精確程度。同時也從最近的人口預測,來探討到公元二○○一年時,香港人口的組成情況。
Abstract
No English abstract available.

全文下載


No keywords available.
中文摘要
決定生育的因素非常複雜,其研究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生物學、衛生等等。但,很難得到肯定而完善的單一解釋模式。Bulatao及Lee根據Easterlin的理論所發展的一個「子女需要及控制生育」分析模式,可用以檢討有關臺灣地區決定生育水準高低各因素的知識和將來研究方向。據此分析,臺灣地區過去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家庭計畫推行工作,減少對子女的需要及控制生育的成本。幼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及較高的自然生育力,使子女的供應超過需要量,因而創造控制生育的動機。此動機和控制成本的降低相配合,促進了生育力的控制與下降。將來,在子女需要上,須多了解為何臺灣的民眾需要兩個以上子女,子女的價值如何,有何替代子女之事物,影響子女需要的因素及其作用,家庭結構的影響等。在供應方面,須多研究餵母乳的情形及影響因素,如何實施優生保健,及結婚年齡的變化與影響因素等。生育控制方面,應做生育控制的成本分析,研究不同型態地區的推行方式,人工流產的監視等。另外應研究人口政策對生育率的影響及人口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等。建議籌設人口研究機構以便有計畫推動有關人口之研究工作。
Abstract
No English abstract available.

全文下載


No keywords available.
中文摘要
美國是一個移民眾多的國家。移民大多在各大城市聚集,構成移民社區。現存的文獻一般認為種族歧視和移民未能同化於美國文化是這些社區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據作者於1980年在紐約市的問卷調查,就華人移民美國及紐約市的過程說明美國移民法例實與華人在紐約唐人街之聚居有明顯的關係。美國移民法例鼓勵家庭團聚,促成連鎖式人口移動(chain migration),同時美國移民法例又壓抑移民申請公共援助的機會,使移民傾向於在移民社區內建立及尋求與本族裔文化有關的行業,遂使移民社區日益擴大,因此,種族歧視和同化並不足以完全地解釋移民社區的建立過程。移民法例及移民為適應這些法例而作出的行動也是造成移民社區建立及發展的主要因素。
Abstract
No English abstract available.

全文下載


No keywords available.
中文摘要
鑑於本世紀內各國都市的人口及社會經濟發展為顯明的社會現象,在我國的情形也然。又都市化過程中衛星地區及市中心地帶的相互關係甚為複雜,各地情形不一,本論文乃針對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地帶及內圍市區之間的人口成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作一個案研究,研究的結果一來可從學術觀點增多對都會化現象之了解,二來也可供改進都會地區施政之參考。
本研究的內容包括下列五方面:(1)指明臺北都會區的人口成長及工業分散化,(2)分析人口與工業分散化對衛星地區社會經濟變遷的影響,(3)分析衛星地帶的人口成長及經濟發展對內圍市區人口及社會經濟變遷的影響,(4)說明衛星地帶及內圍市區在公共設施及服務方面的供需關係,(5)指出朝向整個整合性都會社區組織發展的必要性,問題及解決途徑。
針對第一點有關臺北都會區的擴展過程中人口成長及工業分散化的現象,本論文指出以往十五年內臺北都會地區(大致包括臺北縣市)的人口數及工廠數不斷成長,但衛星鄉鎮市的成長速度遠比內圍市區的成長速度快。針對第二點有關人口及工業分散化對衛星地區的人口及社會經濟變遷的影響,本論文指出青壯人口的移入使這些衛星地區的青壯人口所占比率相對較高,而不同的小地區因工商業發展的性質不同,所移入的青壯人口的性比率也分別有所不同。工商業發展的結果,使衛星地區人口的行業結構也產生改變,初級行業人口所占比率減少,次級及三級行業人口所占比率提高。此外這些外圍地區農業生產結構也發生重大改變,主要的改變是農地面積減少,蔬菜、花卉及水果的生產占總農產的比重提升。此外,都會的衛星地帶商業及服務業的類型及數量也都增加,家計收入增加的速度也較內圍市區的增加速度快。
在第三大方面有關衛星地帶的人口及社會經濟發展對內圍市區的人口及社會經濟變遷的影響,本文從三大方面說明:(1)衛星地區成長的人口成為內圍市區的潛在勞力、移入人口及消費者等,(2)外圍地區的人口成長及社會經濟發展也帶動內圍市區的商業發展,(3)外圍地帶的園藝生產供應內圍市區所需求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茶葉等。
第四大方面係有關衛星地帶及內圍市區在公共設施及服務方面的相互供需。在這部分本文指出相互供需的公共設施及服務包括交通系統、教育服務及醫療設施服務等。
最後一節在討論朝向整合性都會社區組織及發展一節中,本文指出雖然臺北都會區內的衛星地帶與內圍市區在多方面的關係密切,但因行政區的界限,使其在許多事務上不能有效相互協助,故今後需要特別加強彼此間的整合。為達此目標,不一定要重新劃界,卻需有一超縣市之決策委員會,來設計、協調並推行縣市間的許多共同事務。
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係先經取用可靠之次級性資料,而後運用適當的人口統計及社會統計方法,再加計算出所需要之量化資料,根據計算資料作適當之說明與解釋。
Abstract
No English abstract available.

全文下載


No keywords available.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在就「婚姻狀況組成與生育率之關係」,從事國際間的比較分析,研究對象包括10個參與「世界生育力調查」(The World Fertility Survey)的亞洲國家。資料顯示,就年齡別有偶婦女比率以及婚姻破裂的水準而言,各國間的差異相當顯著。本文進一步假設其他與婚姻狀況有關的變數,例如再婚,婚姻期間長度,以及生殖時間損失等都會影響生育率。實證分析發現,在控制其他因素之後,婚姻不穩定性對生育兒女有負的影響。因此,婚姻不穩定性可能是造成所研究各國間生育率差異的部分原因。
Abstract
No English abstrac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