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期人口學刊2015.12 出刊


本期目錄
Contents


《人口學刊》是國內人口相關領域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學術刊物。至本期為止,有長達25年的歷史。因歷任主編的經營,奠下相當穩固的基礎。本人於2015年九月接下《人口學刊》主編一職,深感重責大任,一方面是因為人口議題牽涉廣泛的社會變遷趨勢,另一方面,人口問題也是當今臺灣社會所必須面臨、且相當急迫的課題。舉凡生、老、病、死等生命歷程議題,或是如青年貧窮、提早來臨的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體系財源、「在地老化」的社區基礎、人口肥胖化,以及持續偏低的生育率,無一不關係著臺灣社會未來的發展。《人口學刊》做為一個學術、政策與公民對話的平臺,責無旁貸。因此,本人再次呼籲各位投稿作者,本刊除了歡迎傳統的人口數量相關之實證研究或理論性論文,我們更急切希望針對上述人口議題相關主題的來稿。同時,鑑於人口議題的實務面及政策面,本刊來稿不限於原創性的實證與理論性論文,也歡迎針對重要研究主題的發現報告或初步分析之論文,引發特定研究議題或概念探討的敘述性分析,或是辨識資料之趨勢,或是提供未來可能對話之理論等型態的「研究紀要」文稿。希望透過學界廣泛的參與,能提升人口議題的重要性與社會的辨識度。

除此之外,本刊也將在原有的「回應與討論」、「書評」及「學術活動記實」之外,開闢一個新型的討論平臺「人口論壇」,此論壇將不定期邀請國內外專研人口相關議題的學者或政策制定者,針對國內重要的人口問題,討論發展趨勢、未來願景或藍圖,期能累積相關議題的討論能量,引發公民對話。同時,為使《人口學刊》刊載的論文研究成果能與全民共享,《人口學刊》也同步成立「人口學刊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的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tujps/),不定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轉譯《人口學刊》的「好文」,讓讀者共同欣賞。希望能透過研究成果的普及化,善盡本刊對社會公民對話的責任,提升全民對人口議題的暸解與關心。

本期共刊登四篇文章,包括兩篇研究論文、一篇研究紀要,以及一篇特別邀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心理健康諮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張菊惠,就〈工作與家庭衝突對生活福祉之影響:性別差異的檢視〉一文進行的回應與討論。張菊惠教授針對工作與家庭衝突所涉及的政策議題進一步闡釋,並指出,雖然無薪家務工作者多為女性,但卻常常被排除在工作與家庭的研究樣本外,而家務工作又是女性離開職場的主要原因。排除此類樣本,將可能會影響研究的外部效度,值得研究者省思。

第一篇研究論文〈工作與家庭衝突對生活福祉之影響:性別差異的檢視〉,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徐于蓁、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葉秀珍。二人使用2005年第五期第一次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分析工作和家庭之衝突向度(包括來自於「時間」、「行為」、「壓力」的衝突),以及衝突的干擾方向(包含「工作對家庭之干擾」、「家庭對工作之干擾」)如何影響工作者的工作滿意度和快樂感。他們發現,在兩種工作與家庭衝突類型中,只有「工作對家庭干擾」對工作滿意度與快樂感具有顯著負向效果,同時此一效果並未隨性別不同。

第二篇研究論文〈臺灣老年長期照護需求之推計―GEMTEE模型之應用〉,作者為中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陳柏琪、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暨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合聘教授張靜貞,以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肇男。臺灣老人長期照護需求之長期推計需要兩項基礎資訊,一是老人人口的長期推計,另一則是失能與失智率的推計。本文有別於過去人口推計長期仰賴國家發展委員會之年輪組成法,而是結合臺灣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GEMTEE)、戶口普查與國民長期照護調查的兩種失能率,來推計2011至2056年的長期失能人口趨勢。作者發現,受到戰後嬰兒潮邁入高齡的影響,失能人口總推計數從2011年到2031年的20年間將成長一倍以上,到2056年,失能人口將較基期多出2至4倍。同時,到2056年,65歲以上女性總失能人口較男性將多出近一倍,高齡族群與長期照顧之需求將有明顯的性別結構改變。這樣的研究發現,將提供政策規劃者另一個思考的角度。

本期刊登之研究紀要〈東南亞籍女性新移民之子女在族群自我認同與族群態度上之表現〉,作者為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及職涯發展中心副教授鍾才元、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小教師林惠蘭。該研究旨在探討臺籍男性與原籍東南亞之女性聯姻之子女(國小五、六年級),在族群自我認同與族群態度上之表現,以及二者與自尊的關係。作者發現,母親為來自東南亞之新移民學生中,雙族群認同者的比例最高。新移民子女之族群態度愈趨於正向者,其自尊亦有較好的表現。臺灣目前多元族群的社會組成愈趨明顯,針對新移民子女族群自我認同與族群態度的研究尚待開發,此篇紀要提供了一個初步的開端。

綜上所述,本期刊登的兩篇研究論文與一篇研究紀要,討論的議題包含了勞動、家庭與生活福祉、長期照護需求的推估,以及新移民子女的族群認同與族群態度,有相當程度的政策意涵,作者亦來自社會福利、國際企業、經濟學、教育心理學、小學教師等不同領域,組成相當多元。

過去兩年,《人口學刊》編輯委員會持續以主題的多樣性與論文的高品質為努力目標,這樣的努力亦獲得學界肯定,連續十餘年為TSSCI收錄名單,2014年底也在「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的「綜合類」項目被評為A級(2015年評比停辦一年)。2011至2015年共收到的110篇投稿中,接受刊登論文為33篇,5年平均的稿件接受率為30%。

編輯學術刊物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學術服務工作,特別是近年來投稿數逐漸下降的情況下,如何讓《人口學刊》的讀者定期獲得高品質的人口學新知,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儘管如此,根據統計,《人口學刊》投稿數從2011年的32篇至2013年的22篇,2015年下降為13篇。稿源的不足,容易造成人口議題在社會的公民對話上缺席。為了學術知識的進步,懇請讀者踴躍投稿。此外,亦要感謝評審與編委會的嚴格把關,以及科技部、臺灣大學與人口學會在經費上的大力資助。盼各位先進未來能繼續支持《人口學刊》,讓國內的人口學研究更加成長、茁壯。

依科技部人社期刊評比之計算方式,《人口學刊》2014年至2015年平均退稿率為80%。下表為《人口學刊》2014年至2015年發行卷期之出版文章從接受投稿至確定刊登平均作業時間。

2014-2015年發行卷期之刊登文章從接受投稿至確定刊登平均作業時間
卷期 接受投稿至正式審查之週數1 正式審查至作者收到第一次審查結果之週數 作者第一次回覆審查意見至確定刊登之週數
47 5.36 11.18 16.68
48 5.46 12.14 19.79
49 3.57 13.33 2.57
50 13.24 22.62 5.52

註: 1 因少數文章尋覓審查人時間較長或經多次再審,導致部分卷期平均作業時間週數較長。

研究論文

DOI : 10.6191/JPS.2015.51.01

全文下載


工作與家庭衝突 ; 工作與家庭干擾 ; 工作滿意度 ; 快樂感 ; 生活福祉 ; work-family conflict ; work-family interference ; job satisfaction ; happiness ; well-being
中文摘要
自1980年代以降,隨著勞動力與家庭結構改變,許多工作者逐漸無法在工作與家庭中取得平衡,工作與家庭間開始相互產生干擾並逐漸演變為一種衝突,最終形成工作者壓力的來源。基於此,本研究分析2005年第五期第一次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這項調查係全國性代表樣本,本研究分析該調查資料中的已婚有偶工作者(分析樣本數為767),以次序羅吉特迴歸(ordered logit regression)分析工作與家庭之衝突向度(包含來自於時間、行為與壓力的衝突)與衝突干擾方向(包含「工作對家庭之干擾」以及「家庭對工作之干擾」)如何影響工作者的工作滿意度與快樂感,並進一步探討各衝突向度與干擾方向對工作者生活福祉的影響效果是否隨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研究結果顯示:(1)個人工作滿意度與快樂感顯著受到工作與家庭不同衝突向度之影響,其中「時間」與「壓力」的衝突向度對個人生活福祉的影響尤深;(2)在兩種工作與家庭衝突的干擾方向中,只有「工作對家庭干擾」對工作滿意度與快樂感具有顯著負向效果;(3)工作與家庭之衝突向度與衝突干擾方向對工作滿意度與快樂感的影響效果並未隨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dramatic changes in labor force and family structure have resulted in the difficulties to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for many workers,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has developed into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o domains and became the major source of stress for many workers. This study analyzed data from the 2005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 which is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This study selected working married respondents from TSCS (sample size equals to 767), using ordered logit regression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on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o what extent conflict dimension (including conflict based on time, behavior and stress), and interference direction (including work interference with family and family interference with work) affect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nd whether such effects differ by gend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job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mong them time-based and strain-based conflict have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Furthermore, in regards to interference direction, only work interference with family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whole, the effects of conflict dimension and interference direction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do not differ by gender.

DOI : 10.6191/JPS.2015.51.02

全文下載


人口推計 ; 失能人口推計 ; 長期照護 ; 臺灣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 ; population projection ; disability population projection ; longterm care ; GEMTEE
中文摘要
臺灣老人長期照護需求之長期推計需要兩項基礎資訊。一個是老人人口的長期推計,另一個是失能與失智率的推計。過去人口推計長期仰賴國家發展委員會以年輪組成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加以估算,本文結合臺灣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Model for Taiwanes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GEMTEE)以及戶口普查與國民長期照護調查的兩種失能率,推計2011-2056年的長期失能人口趨勢。推計結果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項:(1)受到戰後嬰兒潮邁入高齡的影響,失能人口總推計數將從2011年的32-41萬人增加到2031年之68-85萬人,20年間成長一倍以上,至2056年,失能人口將較基期多出2-4倍。因此,除了機構型的支持系統外,如何發展社區型、居家型等多元支持系統,相關單位宜盡速規劃與推動。(2)相較於以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為基礎版本所推估之高齡失能人口,本研究的推估人數較低,主要是因為本研究在考慮社會經濟變遷與內生化動態調整機制因素下,所推估之老年期死亡率會高於國發會的老年期死亡率,因此需要長期照護老年人口的基數也相對較低。(3)至2056年,65歲以上女性總失能人口較男性多出將近一倍。說明高齡族群與長期照顧之需求將有明顯的性別結構改變,突顯出長期照護已經不僅是社福議題,也是性別平等議題。因此,對於性別友善的照護環境以及高齡婦女之預防保健系統之建構應未雨綢繆。
Abstract
This study projects the future numbers of elderly care-dependent persons over 2011-2056 in Taiwan. The projections involve the future trends of elderly population and disability prevalence rates. Instead of using the cohort component method, the GEMTEE model --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both investment and demographic dynamics -- is adopted to provide the forecast for Taiwan's elderly popul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number of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sharply by 100%, i.e., twofold, over the next 20 years and by almost fourfold in 2056. This rapid growth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fficient formal and informal care delivery services to meet the future needs. (2) As compared to the forecasts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projec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our estimates are lower and can serve as a lower bound. (3) By 2056, the number of disabled elderly women will be almost twice as many as which of men, which indicates the long-term care will face a significant gender imbalance probl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urgent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range of delivery options for gender-friendly living, medication, and caregiving support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growing gender imbalance.

研究紀要

DOI : 10.6191/JPS.2015.51.03

全文下載


族群自我認同 ; 族群態度 ; 自尊 ; 東南亞女性移民 ; 新移民子女 ;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 ethnic attitudes ; self-esteem ;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 children of immigrant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籍男性與原籍東南亞之女性聯姻之子女在族群自我認同與族群態度上之表現以及此二者與自尊之關聯性。研究對象為78位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其母親均為來自東南亞之新移民。學生們在問卷上勾選自己的族群身分,在態度量表上表達對父方與母方族群之主觀感受,並填答一份自陳式自尊量表。研究發現如下:一、新移民子女中,雙族群認同者的比例最高(48位;61.5%),其次為父方族群認同者(18位;23.1%)及情境身分認同者(10位;12.8%);母方族群認同者與邊緣身分認同者各只有1位。二、新移民子女之族群態度受其族群自我認同型態與族群分類(父方vs.母方)的交互作用影響。雙族群認同者對父方族群之評價高於情境身分認同者;父方族群認同者對母方族群之評價低於雙族群認同者。三、整體而言,新移民子女之族群態度愈趨於正向者,其自尊亦有較好的表現,然就族群自我認同型態間進行比較時,雙族群認同者之自尊表現優於父方族群認同者。根據以上發現,研究者針對新移民子女族群自我認同與族群態度之影響因素加以討論,並對後續研究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ethnic attitudes, and self-esteem of children from families of Taiwanese males and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in Taiwan. Subjects were 78 5thto 6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inquiring about their self-ascribed ethnic identity, ethnic attitudes (how they evaluated paternal and maternal ethnic groups), and self-esteem (how they thought of themselves). Results showed that 48 of 78 (61.5%) children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bi-ethnic, 18 (23.1%) as exclusively paternalethnic, and 10 (12.8%) as situational; only one child identified herself as exclusively maternal-ethnic, and one child as belonging to neither group.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children's ethnic attitudes were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and ethnic categorization. Specifically, the bi-ethnic children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aternal ethnic group than did children of situational identity, and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maternal ethnic group than did children of paternal-ethnic identity, who in particular demonstrated conspicuously differential attitudes toward parental ethnic groups. Finally, children who hel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paternal or maternal ethnic group tended to report better self-esteem; however, when comparisons were made among these children, the bi-ethnic children report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levels of self-esteem than did children of paternal-ethnic identit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diversities of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and ethnic attitudes as well a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回應與討論

DOI : 10.6191/JPS.2015.51.04

全文下載


性別分析 ; 性別統計 ; 性別研究
中文摘要
性別研究在資料分析時,不僅視性別為決定因素,將統計資料按性別區分,更應依性別分層分析,考量不同年齡層與生命階段、族群、經濟程度、及勞動型態等社會脈絡的性別差異。此外,性別研究資料收集時是否具性別敏感度,包括樣本界定、測量工具、社經地位變項的操作型定義等。無薪家務工作者多為女性,但常常被排除於工作與家庭的研究樣本中,家務工作又是女性離開職場的主要原因,亦即女性在工作與家庭二者衝突太大無以負荷之下所做的決定。排除此類樣本,亦將影響研究的外部效度。聯合國的性別主流化工作中,亦特別強調女性家務勞動不應被排除於國家總體經濟之外。「工作與家庭衝突對生活福祉之影響:性別差異的檢視」一文使用分析資料為2005年調查,甫於2002年《兩性工作平等法》(更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通過後幾年。自2002年性別工作平等法通過以來,我國勞動單位有諸多勞動法規新修訂,如:帶薪育嬰假、家庭照顧假、250人以上企業設置托兒設施等,提供並保障工作者之工作與生活平衡福利。行政院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亦將工作與家庭平衡納入政策願景目標。性別研究者在做研究成果結論與推論時,亦應與時俱進。
Abstract
No abstract available.